排名提前进入世界前四掺水的印度GDP
5月25日,印度最高公共政策智库“转型国家研究所”表示,印度GDP已经超过4万亿美元,首次反超日本,仅次于美国、中国和德国,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。
然而,印度的这一数据并非来自当下经济发展现状,而是出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份发布的最新《世界经济展望》报告。其中提到印度2025财年GDP预计为3.9万亿美元,日本预计为4.02万亿美元。
有媒体指出,根据IMF今年4月数据,2024年印度名义GDP为3.909万亿美元,日本为4.026万亿美元,印度尚未超过日本。据IMF预测,印度年底有可能成为第四,2028年底可能超德国成第三。
6月18日,随着世界各国2025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成绩公布,全球前15强榜单正式出炉。
由此可见,印度这是把IMF的预测变成了现实,不仅把未来变成现在进行时,而且还提前了一年。
实际上,此前印度曾发布过官方预测,预计到2025年印度GDP将反超日本,如今眼看没有反超,而IMF又把时间预测到了2026年,于是干脆将时间提前,自己宣布任务已经完成。
众所周知,印度一直以来在国际社会有着自吹自擂、夸大事实、不可一世的表现,令人印象深刻。正如世界主流媒体所认知的那样,当今世界有两大“主流赢学”,一个是特朗普“赢学”,另一个就是印度“赢学”。不论发生了什么,总是认为自己赢了,相比之下,印度“赢学”或许更胜一筹。
对于印度GDP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早就质疑过印度GDP数据存在高估问题。这一结果就像考试,印度自己批改试卷,对外宣称自己考了满分,但这成绩能信吗?
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等机构采纳其数据用于全球排名,但统计方法(如将牛粪、非正规经济等纳入计算)和实际经济质量引发广泛质疑,认为印度GDP中水分太多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在2025年4月《世界经济展望》中引用印度GDP数据(4.187万亿美元),承认其全球第四的经济体地位。然而,这种认可更多基于名义GDP总量,未完全验证统计方法的合理性。
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苏布拉马尼亚姆宣布印度GDP超过日本时,实际上是基于2025财年的数据,而2025财年是从2024年4月到2025年3月。
这意味着印度2024自然年的GDP数据仍然落后于日本约3%。此外,俄罗斯和美国加州也宣称自己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,这使得印度所谓的“全球第四”显得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。
印度将街头摊贩、贫民窟临时工等非正规经济活动纳入GDP,这类数据占总量50%,真实性难以核查。
印度在2015年修改了GDP算法,将非上市公司估值从“账面价值”改为“市场价值”,甚至将牛粪也算入了GDP,这种做法被经济学家质疑为“人工美颜”。这种统计方法的改变可能人为地提高了经济增长率。
印度不愧是个“脑洞大开”的国家,在GDP统计上,印度可谓刷新了人们的认知。别的国家算农业产值,顶多统计粮食、畜牧这些传统项目。可印度呢?直接将牛粪、羊粪也纳入农业产值!
更夸张的是,印度的GDP统计方式还把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、小商小贩的零散收入都算了进去。听起来好像很合理,但问题是,这种“万物皆可GDP”的统计方式和国际标准完全不接轨。牛粪计入GDP虽符合联合国农业统计规范,但覆盖范围远超常规,被批为“数字泡沫”。
印度人均GDP仅2880美元(不足日本的1/10),基尼系数0.54显示严重贫富分化,经济增长未惠及多数民众。
印度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,占GDP的50%以上,而制造业仅占14%左右,远低于中国的28%。这种“倒金字塔”特征违背了传统工业化路径,导致制造业空心化,难以形成全产业链的制造业体系。
印度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4%,远低于中国的27%和东盟国家的平均水平22%。就连号称“印度硅谷”的班加罗尔,软件出口额也只占GDP的3.8%,撑不起新经济引擎。
农业方面,虽然吸纳了45%的劳动力,但产值只占GDP的16%,效率低得让人头疼。印度的物流成本比中国高了三倍,基础设施缺口达到1.5万亿美元,这些问题都直接拖累了经济发展。
尽管印度的GDP总量有所增长,但人均GDP仅为2430美元,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。最富有的10%人群收入是最贫穷的10%人群的13倍,社会两级分化严重。此外,印度6%的极端贫困人口(约8500万人)仍在为每日2.15美元的生存线%的财富。
尽管印度有大量大学生,但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却很少。例如,IT行业每年只需5万名人才,而800万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%符合要求。此外,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42%,每年有大量年轻人涌入就业市场,但制造业只能吸纳很少的一部分。
实际上,人口红利对于印度来说也是把双刃剑。联合国预测,到2030年,印度劳动年龄人口会达到9亿的峰值。但现在的情况是,15到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已经高达23%。
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到30%,很多人根本没办法进入高技能行业。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调查显示,印度有6000万技能劳动力的缺口,这直接限制了产业升级的步伐。
由此可见,尽管印度劳动力资源丰富,但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较高,女性就业率低。此外,印度制造业出口份额十年间停滞在1.8%,显示出其经济结构和质量上的不足。
印度采用市场汇率法计算GDP,这种方法在卢比贬值时会显著推高GDP数值,掩盖了本土购买力萎缩的真相。此外,印度经济统计误差率高达30%,包括将牛粪燃料和街头小贩的收入计入GDP。美国加州州长曾公开质疑印度GDP统计口径,称“加州GDP超印度”,凸显国际可比性不足。
尽管印度GDP总量可能接近或超过日本,但其人均GDP仅为日本的1/16。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,印度经济总量早在2019年便超过日本,但民众并未感受到显著的经济增长。
正如有经济学家所指出,所谓的“新增1万亿美元”里,有38%的“贡献”是汇率波动带来的。换句话说,印度经济总量的膨胀看着挺厉害,但其实是美元换算的“障眼法”。
虽然经济总量上去了,但老百姓的日子却不见得更好。印度的人均GDP只有2880美元,而日本的人均GDP是43800美元,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。更扎心的是,联合国的报告显示,印度还有2.2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,贫困人口规模全球排名第三。
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16.1%降至2025年的14.7%,制造业规模不及中国10%,且落后于越南等国。
此外,印度文盲率高达28%,其国民素质决定了其制造业只能徘徊于低端领域,很难跻身中高端制造。
如高铁项目5年仅修10公里,反映实际生产力与GDP增速不匹配。对于印度经济增长,东京大学教授山田昌弘的评论一针见血:“我们不是输给印度,而是输给了时间。”当日本社会在老龄化中缓慢失速时,印度正用年轻人的身体挤占赛道,哪怕跑姿并不优雅。
印度不择手段利用税收收割外商的做法,令其成为外资坟场。莫迪的“印度制造”也沦为国际笑柄。2020年推出的“生产挂钩激励计划”,承诺对14个制造业领域补贴4%-6%,结果4年仅完成37%的目标。
美光投资27.5亿美元的半导体封测厂,芯片自给率仍不足9%;特斯拉因印度100%电动车进口关税至今仍僵持不下,印度政府效率令人感叹,以至于网友调侃:“马斯克宁愿造火箭,也不愿和印度官僚谈判。”
综上所述,近年来印度GDP的快速增长,实质上是人口红利与统计魔术共同堆集出来的结果,也是全球化产业链转移的给予的馈赠,更是莫迪政府一番操作下的精心编排。